历史深处的春开窖发表时间:2020-08-08 17:08 显赫的冶源先祖及景芝春开窖酒祖 春开窖酒的制酒始祖为冯元隆。冯元隆何人?他是冶源名门望族冯氏迁景芝的五世孙。 景芝冯氏源自临朐冶源。读《冯氏世谱》,见起首有一篇《游冶园(源)记》,作者丹臣。经考,丹臣是冯忠庆的字。他是景芝翰林冯尔昌的宗兄,该文正是他与冯尔昌同游冶源后所作。写作年代当在1874年春后。因为文章中有这样一段:“甲戌(即1874年)春,吾有事西上,适友文弟(友文是冯尔昌的字)请假旋里,于冶园(源)相遇”。此文多处所涉冯氏显赫世系。如“自元大将军万户侯食采于此”——元代大将军虽然不像汉时是实职,但也是三品以上武散官,说明冶源冯氏始祖为社会上层人物。再如“明中叶大方伯闾山公读书此地几二十年,行人公兄弟五六人来释褐”——大方伯闾山公即冯裕,明正德三年的进士,曾南北为官,七易其职;行人也是明代七八品的官员,这里指冯裕的儿子们。冯裕有七个儿子,除三子、六子早年夭折,余者惟健、惟重、惟敏、惟讷、惟真皆有文名。还如“明季少宗伯”、“相国文毅公”——分别是冯裕曾孙冯琦和冯裕六代孙冯溥。都是著名官宦加著名文学家。 康熙十一年(1672年)二月,也是冶源冯裕六代孙的冯素迁徙昌乐。康熙十四年(1675年)四月,又从昌乐迁徙景芝,成为景芝冯氏之第一代始祖(冯氏世谱续修改为六世祖)。以此数,迄今已三百三十八载。这期间,人丁兴旺,事业发达,人物拔萃。兹仅就景芝酒的酿造有大贡献者作出记述。 当年冯素来到景芝定居后,看到景芝各街巷小规模的白酒作坊比比皆是,所以也很快加入进来,办了酿酒作坊。但这种家庭酿酒作坊在景芝实在不值一提。因为它不仅原料与工艺流程简单,一户人家,只需一个木甑,几个大瓮,支两口大锅,一口作浮锅,一口作底锅,就可以酿酒了。真正把小作坊变为大商号的是冯素的第五代孙冯元隆。 冯元隆生活在乾隆年代。名字起得有意思,其父名乾,他名隆(皇帝年号不存在避讳问题)。乾隆时,此地酿酒业正经历重大变革。时丰时歉的农业收成和苛刻的酒政,令过去的小作坊举步维艰,纷纷走向了联合和专业化,近二百家家庭小烧锅演变为十多家大烧锅。冯元隆踏着时代的浪尖,华丽转身,成为其中之一。别的大烧锅多以方位取名,比如“井东”、“松树底”、“家庙东”、“南棚”、“南楼”、“南苇湾”、“明楼”、“明楼后”“下崖”、“庙角子”、“郝家湾”、“西草市”、“后牛市”、“西高场”、“巷子里”等,只有冯元隆别出心裁,以自己的名字“元隆”作商号。隆,中央高也。盛也。厚也。长也。元,更是第一之意。冯元隆以此作铺号,皆有此等寓意。当然,不仅是铺名好,也是经营得法,“元隆”很快成为景芝白酒著名商号。 不过,元隆也有美中不足:无子嗣。为了继承家业,过继宗兄冯元庆长子冯瑛为子。瑛成为双承人。瑛生自认,自认生尔枢,尔枢生作仁(长子)、作义、作智,作仁生日新,日新生志刚。现春开窖酒传承人冯金国即冯志刚长子。他系冶源冯系第十八世传人。 从“元隆宝烧”到“桃花美酒”“春开窖” 元隆酒坊所创的品牌最早为“元隆宝烧”,曾供清宫廷内府所用。到晚清,则创烧了赋予更多文化内涵的“桃花美酒”。上世纪八十年代,山东电视台拍摄的电视剧《没尾巴老李》,描写的是皇太子流落景芝桃花巷,清明节在桃树下与店主女儿幽会,偷喝了能启动春心的“桃花瓮”酒而私定终身,最后却未能如愿的故事。这自然只是个传说,但“桃花美酒”确有记载。 民国著名记者,山东《民国日报》总编李江秋在他的代表作《安丘述略》中写道:“景芝镇最大宗出产为高粱(白干)酒,闻名左近各县并远销青岛及东北。最盛时期有烧锅七十二家,品质居全省之冠,不逊于兰陵美酒,有“迎风倒”、“十里香”及“景芝桃花美酒”等佳名”。 这“桃花美酒”即是元隆酒坊所产,而且是与诗结合的产物。 在我国,酒与诗的关系源远流长。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《诗经》中,涉酒的诗篇有五十余,占到了六分之一 。魏晋诗人多,嗜酒者也多。从建安三曹到竹林七贤,留下了至今为我们津津乐道的酒文化传奇佳话。再稍往后的陶渊明及唐代李白、杜甫、白居易、贺知章、王之涣、王维、孟浩然,一直到北宋苏轼、南宋陆游等等,更是将酒渗到了诗里,诗融入了酒中。其璀璨夺目的诗词篇章里,到处可以闻到扑鼻的酒香。这些名士觉得,不会做官,没关系;不会发财,无所谓;但是不会饮酒作诗,那这辈子算白活了。人死灯灭,骨埋沙丘,一切随风而去;诗酒之事,则流传千古,为文坛增不朽之趣。 元隆酒坊建立的清代,酒的需求量、品种均超越了前代,酿酒业达到鼎盛,可惜像如上大名鼎鼎、如雷贯耳的诗人酒家却没有了,不过小名头者仍比比皆是。“桃花美酒”可能就取自诸城晚清诗人刘翼明(字子羽)的一句诗。一天,他来渠丘访友马三如,晚上二人住王申甫的峒峪别业(在安丘雹泉),对酒当歌: 南山深处问南村,饥渴残阳地主尊。 衣有神珠仍乞子,路迷芳草见王孙。 桃花流水春开瓮,细雨斜风客到门。 偏具隐心无隐迹,只将种果种仙根。 刘翼明有些像陶渊明,喜写赞颂隐居生活的酒诗。除这首游安丘的酒诗,还有一首《九日霞标山中得遇丁孟白共饮》,这样吟写自己的醉状:“醉貌疑添枫叶色,论心况对菊花枝”。 不过据笔者考,冯家“桃花美酒”的诞生也不仅仅是因为诸城、安丘几个喜欢饮酒赋诗的当地名流。因为历史上“放情诗酒,寄意明花”者甚多,早已引起了元隆酒坊的关注。比如陶渊明,不须多说,所著《桃花源记》万古流芳。比如明代唐伯虎,不仅携妓醉饮,沉湎酒色,流连风月,就连别号也起了个“桃花庵主”。既然名士如此偏爱桃花,那取桃花为酒之名也就很自然了是不是? 历史来到了二十一世纪。冯氏十八世冯金国运用嫡传“秋收、冬藏、春开”酿酒秘艺,创制了“春开窖”,再次谱写了诗酒交融的华彩篇章。 从“元隆宝烧”到“桃花美酒”,再到“春开窖”,是传承,更是发展。 上一篇蓬勃发展的春开窖
|